口腔文化网 人物 鲍洪源:璞玉勤磨砺,岁月自芬芳 | 牙医纪事

鲍洪源:璞玉勤磨砺,岁月自芬芳 | 牙医纪事

广告位

本期人物:鲍洪源

鲍洪源简介:副主任医师 口腔种植硕士;暨南大学穗华口腔海珠中大院区院长,原中国航空364医院口腔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委会委员、湖北省种植专委会委员、湖北省口腔全科专委委员、北京大学种植中心访问专家。

毕业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从医20余年,先后在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美国密西根大学牙学院开展种植、牙周等专业学术培训及交流,并发表国家级论文三篇/省部级论文十余篇;在缺牙种植及修复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口腔种植、口腔全科、即刻修复、即刻负重种植、数字化导航种植等。

文︱肖金

做好一件事情不算难,但坚持做好一件事却并不容易。二十多年来,口腔医师鲍洪源不忘初心,在学术上专注如一、精益求精,在临床上常怀真诚,揆情度理,身体力行,阐释着“医者惟德惟才,笃学笃行”的深意。

01

负笈求学 走上口腔医学之路

青年鲍洪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口腔医学专业,开启了他的口腔医学之路。对鲍洪源来说,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在医学院里,他充分发挥了擅于学习和动手的天赋,从根管治疗、龋病治疗等口腔治疗技术学起,不断反复学习和练习,掌握各种类型的口腔内科治疗技术。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学习,在武汉大学医学院夏宣童教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位课程。

为患者手术

扎实的口腔内科学功底给鲍洪源的医学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毕业后,他被推荐到中国航空364医院口腔科工作。凭借精湛的口腔疾病治疗技术,鲍洪源不仅很快赢得众多患者的信赖,还找到了更新的医学方向。

在大量的临床治疗中,鲍洪源发现有种植和正畸需求的患者越来越多,对口腔修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把医学钻研和临床治疗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口腔外科的治疗和功能恢复上。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还没有口腔医院大规模开展种植项目,为了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鲍洪源长参加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种植与牙周高级培训班,跟随王鸿烈教授学习种植技术;随后又参加华西口腔医学院满毅教授和贺刚博士举办的种植技术培训班,并多次参加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相关的种植技术培训课程,跟随施斌和夏海滨教授学习。

获得年度卓越医生奖

砥砺前行自然换来丰硕的成果,鲍洪源成为了行业内第一批掌握种植技术、正畸技术的医生。特别是在种植技术的应用方面,累积了扎实的功底。不过对这一切,鲍洪源处之安然。他这样总结过去:“口腔医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从他人身上,学人之长,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我们的自信都是建立在技术越做越熟练,越用越纯熟之上的。”

02

修身齐家 收获温馨家庭

在如今的暨大穗华口腔,提起鲍洪源院长,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赞叹。不仅仅是医术,也有对他本人的认可。

在湖北的公立医院工作多年以后,鲍洪源放弃了口腔科主任职务,从体制内辞职来到了杭州进入民营医疗系统。并先后在杭州、深圳等地工作。那段时间,由于身份转换,他经历着难以适应煎熬状态,长时间处于苦闷状态。从公立三甲医院口腔科主任到体制外的临床医生,这个过程的艰辛,只有鲍洪源自己能体验。用他的话说,就是“干活不累,累的是心。”以前,他更多的是醉心医学,对医学之外的事情关注极少。

好在他很快适应了下来,在多地转战中还不断提升了临床技术和能力。回顾这段经历,鲍洪源很感慨,正是当年的磨难让他成长,并且得到提升。

来自患者的赞誉

走进暨大穗华口腔后,鲍洪源不仅开始收获事业,还赢得了家庭。

2018年,鲍洪源所在海珠区院区开始装修,他趁着这个间隙报名加入了广东省蓝态基金会,做一名志愿者。他和一位叫林桑的女孩分在了一个组里,林桑负责擦拭玻璃,鲍洪源和另外一位学长负责打扫地板和杂物处理。两位年轻人就这样走在了一起。新院区开业后,鲍洪源一边忙着手把手培训医院骨干,一边加班加点完善管理,婚事一拖再拖,结果直到儿子出生当天的上午,俩人才领回结婚证。第二天再去办孩子户籍时,连工作人员都被他俩的故事逗笑了。

幸福的三口之家

从此,鲍洪源在广州有了自己温暖的家。当然,因为工作,他也有自觉愧疚的时候。

身为同事的黄海霞医生总记得鲍洪源的一件小事:一天晚上七点多,有位患者捂着脸进来,原来在医院前面的海珠新港西路出了车祸,一颗大门牙被撞断了,患者第二天要有重要的社交活动参加。当时鲍洪源院长已经休息在家,况且还是下班时间,夫人带着刚刚到广州的岳父母外出还没有回来,带儿子的他接到电话,抱起儿子就赶到了医院,把儿子一放,冲在手术室内,马上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手术,对患者口腔进行清创处理后,拔除断牙,进行即拔即种即修复,患者的牙齿失而复得了,完成所有的手术时已经很晚了。

走出手术室,鲍洪源院长发现儿子“丢”了,赶快联系,原来夫人已经将孩子接回家了。

03

勤修明德 成就医者仁心

年逾九旬的苏教授喜欢对人讲自己的植牙故事。苏教授退休前在中山大学工作,自从缺牙以后,每顿饭都吃不好。原本寄希望于植牙来解决问题,但因为植牙条件较差尝试多家机构都没有实现。鲍洪源经过会诊和仔细检查后,认为经过一定治疗,苏教授具备种植的条件。此后,在他和团队一起的努力下,苏教授成功完成了3颗种植牙。苏教授对植牙后的效果很满意,后来又找鲍洪源种了几颗。他经常和故交老友们聊起这件事情,觉得鲍院长技术好,人品好,服务也好。

这件事恰好成为鲍洪源职业态度的写照。“医见人心”,鲍洪源院长说,做医生,最大的忌讳就是“只见病不见人”,耐心沟通和疏导非常重要,有温度的治疗和服务需要时常换位思考,去感受顾客的痛苦。让顾客放松地看牙并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永远是第一位。

专业授课

苏教授不是孤例。鲍洪源曾经有位患者叫杨文景(化名)。鲍洪源最初见到这位患者时,发现他眼内无光,言谈之间总是爱答不理的状态。通过他的家人,鲍洪源了解到患者因为生意失败,压力过大,牙病复发还脱落现象,不能正常进食,精神状态极差。基于这样的情况,鲍洪源在耐心检查后为患者精心设计了三套种植方案,并且就每一方案进行了精细对比和考量。这让患者非常感动,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术后,患者和他成为了朋友,每次路过医院时,都会到他办公室坐一坐,聊聊闲话。

鲍院长说:“当医生这么多年,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次病例。他因为我的治疗,不仅改变了吃饭难的问题,还从根本上改变了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变得有生气,重新面对生活。”

在医学路上,鲍洪源最为推崇的是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先生的名言:“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他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时刻警醒自己道。这成为他医学生涯中一以贯之的原则。他曾经在为医助和学生的培训课上强调:“选择这个职业,首先要做到的是实诚,对待科学有实诚态度,对患者有实诚的态度,对医学有实诚的态度。”

媒体访谈

他也经常鼓励后辈“每个医生都是从‘小医生’一步一步走来,发挥最大潜能,不断学习,锤炼自己的能力,从操作中,悟道,精进技术,最终成为患者眼中的’大医生’。”

将近30年的行医经历中,鲍洪源凭借过硬的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一颗医者仁心,成为远近闻名的疑难案例种植专家。被问及行医感悟时,鲍洪源说:“医生有正当的出发点,在道理上站得稳,站得直、站得正。只要做到真诚对待患者,一颗牙一颗牙地种好,就能取得患者的十分信任。同时要保持一直充电的状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为患者带去科学、先进的诊治方法,这也是我从医的初衷和毕生的追求。”

作者简介:肖金

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党总支部书记、新闻主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委会常委、广东演讲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工作,获多个军队好新闻奖;曾策划推出很多公益系列报道,“拾荒妈妈”的故事在《光明日报》内参发表后,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批示;他也是世界华人爱心奖大陆推荐人,多次受到世界华人爱心奖创办人林添茂主席接见。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为全景展现中国口腔智造的新成就,推动中国口腔智造品牌建设,挖掘中国口腔智造领军品牌,探寻中国口腔智造的创新基因密码,彰显中国口腔智造文化风采,填补中国口腔智造文献研究空白,弘扬中国口腔智造的创新精神、由中国大众文化学会指导,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业委员会、《口腔观察》新媒体全矩阵平台联合主办,重磅推出“中国口腔文化工程——民“星”闪耀,逐“光”未来”暨探寻中国口腔智造100强品牌故事”活动。

本活动采取推荐和自荐方式加入,品牌征集对象为在中国境内拥有合法工商注册及取得国家和行业相关资质的国产化口腔医疗器械设备厂商、义齿加工、3D打印、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推广、口腔互联网服务等企业;在业界有显著的品牌IP辨识度,在国内或国际口腔市场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具备良好口碑;具备良好创新能力及研发团队,拥有相关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及未来升值空间,保持有独特的核心领先竞争优势。

本次活动将由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业委员会、《口腔观察》新媒体联络组织资深媒体人、作家,通过线上线下访谈、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全新视角书写中国口腔智造品牌故事。并通过20余家新媒体矩阵广泛传播,组织专家评选“中国口腔智造100强”系列榜单,集结出版首部展现中国口腔智造水平与风采的权威、新颖专业成果参考读物《中国口腔智造100强》,填补中国口腔智造文献研究空白

活动报名参与方式 电子邮箱报名投稿:kqgc618@163.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口腔文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3211286(微信同号)

邮箱: kqwh99@163.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