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陈亚明

(陈亚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系主任;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口腔修复学”课程负责人,江苏省本科、专升本精品课程“口腔修复学”主持人,全国统编研究生教材“口腔生物材料学”、“全口义齿修复学”编委。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医学实践经历,为全国口腔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口腔修复领域人才。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委会专家库专家。)
您有没有对患者说过“别害怕,我不打麻药,操作很快的,您忍一下就过去了”,以后这个患者就再也不来找你复诊了?
我还想问您一个问题:你怕痛吗? 我想,每个人的回答都一定是:“怕!”
怕痛也是人的一种本能,痛给人的感受并不美好。所以,形容关于疼痛的一些词句有:痛彻心肺—-痛的心肺都吃不消;痛不欲生—-痛到都不想活了,不欲生嘛!形容极度的痛时, 会说是锥心刺骨的痛,还有痛得撕心裂肺、痛得冷汗直冒、痛得呲牙咧嘴、痛得满地打滚。
01
谈到牙科的疼痛,会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我在临床上也见过,有患者因为牙痛而用凳子敲击自己的脑袋,也有患者因为牙痛而要跳楼!国外更有报道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男子因为阻生齿疼痛难忍而上吊自杀!可见牙齿的疼痛对人造成的影响和伤害有多大!
这是因为牙齿自身的疾病造成的疼痛,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疼痛,就是牙医给患者带来的疼痛。
我们先来看看,网络上一些网友对找牙医诊治牙病过程的痛苦回忆:
“有患者痛的从椅子上跳起来,若干年后看到当年给他看牙的医生还冒汗。”
“原地升天的疼!”
“我眼泪都刺激出来了。”
“—我痛的升天。”
“恐怖至极!”
“我就是这样,没打麻药,硬抗,眼泪没停过,医生说不要哭忍忍,我没哭,真的是活生生痛出来的眼泪。”
“十几年前去做牙髓治疗,那个医生麻药没有打对地方,我从开始哭到结束,想死的心都有。”
02
有人要问了,医生不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吗?怎么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呢?
请听我慢慢道来:在很多年前,患者如果得了牙髓炎,晚间到医院急诊做开髓处理,医生往往对患者说:“你现在已经疼痛非常厉害了,我就不打麻药了,反正就一下子,你忍一下就过去了,”患者惶恐地点点头。
结果是,医生用涡轮车针对着牙齿开髓减压,这一“忍”,让患者对牙医“终生难忘!”。
还记得我有一位朋友,当年牙髓炎发作,经过我介绍到牙体牙髓科治疗。
治疗中,医生给他进行了开髓处理,也是没有注射麻药。结果,他后来给我打电话说:“这次看牙让我终生难忘。我过去在部队工作,一次施工,外伤导致手臂骨折,我忍住了那钻心的疼痛,一滴眼泪都没有掉。可这次看牙,你知道我什么感觉吗?”,他停顿了一下,说:“我想哭!回到单位我就趴在办公桌上,半天都没有缓过劲来!”。
看看,这是怎样的一种疼痛啊?居然让一位部队转业军人、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如此痛苦!
03
现在,若我问一位牙科医生:“冠修复牙体预备,若是活髓牙,是不是需要打麻药?” 估计不少牙医会像看怪物一样看我了。
但在20多年前,可不是这样,临床上有些医生在给患者进行活髓牙冠修复牙体预备的时候是不打麻药的。
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确实如此。包括在给患者治疗牙髓炎开髓减压时,很多情况下,也不给患者注射麻醉药物,往往在患者疼痛难忍的时候,一边用电机给患者的牙齿钻孔,一边对患者说:“您忍一忍,忍一忍哦,马上就好!”
大约在30多年前,有一次,在南京参加一个同行聚会,午餐时,巧遇两位南京的“老资格”医生,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谈谈行业内的趣事。
不知怎么的,谈话中提到了烤瓷牙,他们颇感自豪,津津乐道。
一个说:“我是南京第一个给患者做烤瓷牙的医生。” 另一位说:“我做的烤瓷牙,那多了去了,我可能是南京做烤瓷牙最多的医生了。”
太好啦!这可是我可以向两位前辈学习的好机会哦!于是,仔细聆听他们的对话的我好奇地问:“两位老师,机会难得,可否传授一些做烤瓷牙冠桥的经验给我呢?”,前辈见我态度诚恳,很高兴。
其中一位说:“我的经验就是,在牙体预备的时候,不要打麻药?”
“为什么呢?”我问。
“若打麻药,当车针磨到接近牙髓的时候,患者没有任何敏感反应,医生也不知道已经离牙髓很近了,这样就容易导致穿髓!”对方回答。
啊?这样啊,一时间,我觉得很难理解。
一次,果然见到了这样的场景:我见到有一位资深口腔修复专家在临床居然不打麻药给一个患者做活髓牙的冠修复牙体预备。患者有几颗牙齿要做冠修复,“慕名而来”,找到这位专家求治,只见专家很娴熟地使用高速涡轮机做牙体预备,一边备牙,一边对患者说:“你忍一忍,忍一忍,马上就好!”
可怜那患者,面露惊恐之色,头冒冷汗,肌肉僵直,蜷缩在牙科综合治疗椅上,面部抽搐,双手紧紧抓住扶手,强迫自己忍受着牙体预备带来的钻心的疼痛。
可是身体却不听使唤,两条腿像在水里游泳一般不停地在上下蹬着。这样的景象,居然使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春节前家里杀鸡,鸡在放血后垂死挣扎的时候,双腿乱蹬的情形!
我就在想:我们医生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的,明明可以让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尽量减少和没有痛苦,为什么非得要让患者去忍受呢?我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害怕看牙,会有牙科畏惧症。
现如今,这样的情况少了很多,医生已经注意到舒适化治疗的概念,习惯了在很多治疗过程中,使用局部麻醉剂,让患者全程无痛或者少痛。这也对临床医生的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无痛情况下,也不能穿髓。
04
记得我在香港大学菲腊牙科医院学习时,在临床上做根管治疗,复诊时,教授也是要求给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当时在想,牙髓已经失活了,为什么还要打麻药呢?我问教 授这个问题,教授笑而不答, 让我自己回去仔细想想。
图1,牙体预备前注射局部麻醉药物
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后,牙体预备对牙髓机械和温度的刺激因神经被麻醉而阻断。否则,牙髓受刺激后会出现应急反应,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肿胀, 很容易发生牙髓炎。
牙髓炎往往并不是牙体预备本身引起,而是预备后牙体牙髓受到疼痛刺激造成。只要全程无痛治疗,即便出现穿髓,只要穿髓点不大,又能够及时妥善处理,未必会发生牙 髓炎。


图2、3、4、注射麻醉药物后,患者接受治疗
以疼痛反应来避免和判断牙体预备时穿髓的做法是错误的。非麻醉状态下, 要将活髓牙预备到符合修复要求的形 态几乎不可能。
我在临床上做冠桥修复,有些患者前牙错位明显,又有龋坏变色等问题,希望在做冠修复的同时,能够解决牙齿不齐的问题,改善美观,此时在牙体预备的时候,就有可能为了使牙齿整齐,外突的牙体部位牙体预备量偏多,出现穿髓问题。
但由于事先注射了局部麻醉药物,又有很好的盖随剂,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在盖随处理后,不出现牙髓炎等后续问题,确保修复顺利完成。
备注:疼和痛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疼” 和 “痛” 在很多情况下意思相近,都表示身体或精神上的不适感受,但在语义、用法和一些习惯表达上也存在细微区别:
语义侧重
疼:更强调一种生理上的感觉,通常是由于身体受到伤害、疾病或刺激而产生的难受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比较具体、局部。比如 “头疼”“肚子疼”,多是指身体某个部位的具体不适。
痛:除了表示生理上的不适外,还更多地带有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痛苦、悲伤的意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 “心痛”“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还包含了情感、心理层面的煎熬。
用法差异
疼:在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显得比较通俗、亲切,常用来描述一些不太严重、较为轻微的身体不适,或者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关心、疼爱。例如,长辈对晚辈说 “宝贝,哪儿疼啊”,就显得很亲切、自然。
痛:在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使用相对更广泛,更能体现出一种严肃、庄重的语气,常用来描述比较强烈、严重的身体或心理上的感受。像在医学报告、文学作品中表达深刻的情感或严重的状况时,“痛” 更为常用,如 “病痛折磨”“痛不欲生” 等。(备注资料来自AI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