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文化网 行业观察 《时尚牙医》专访 | 刘福祥教授:用口腔文化的小浪花澎湃中华优秀文化的沧海 

《时尚牙医》专访 | 刘福祥教授:用口腔文化的小浪花澎湃中华优秀文化的沧海 

广告位

——专访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刘福祥教授

编者按:

从中国口腔工业文化地标“世界口腔器材博物馆”火爆出圈,到西部口腔展的中国口腔文化工程主题公益巡展,乡村振兴·口腔文化进万家,作为今年上半年中国口腔界的三大口腔文化标志性事件,在全国口腔界产生重大影响。口腔文化这一概念,愈来愈受到各界关注。为让更多口腔同行深入了解口腔医学与口腔文化关系、口腔文化的丰富内涵、口腔文化行为习俗、未来中国口腔医学的“科技+文化”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激发更多口腔同仁以及社会各界对口腔文化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口腔观察》特别转载《时尚牙医》杂志近期对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刘福祥教授《浅谈口腔医学与口腔文化》的专访,以飨读者。本文转载时标题有改动。

——《口腔观察》新媒体

刘福祥教授 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口腔种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口腔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国著名口腔种植专家、口腔医学装备专家、口腔数字化研究专家、成都市科技顾问团顾问、世界口腔器材博物馆首席专家。曾主持完成了国内首个种植牙系统的理论研究、工程制造和临床应用实践,获得国家卫生部与药监局认可,进入临床使用。

《时尚牙医》:口腔与文化各自的含义和关系是怎样的?

刘福祥: 医学被称为“人学”,医术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爱之士”,医学不论怎么发展,其唯一目标和最终归宿是治病救人,体现对人的关怀的最终旨归。医生要治愈疾病,必须与病患沟通,在充分掌握患者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施治,在接受诊治时,患者除希望解除身体的病痛外,需要解除疑惑,更需要医生对其心理、精神上的支持。医学活动不仅仅是严谨和冰冷的,更是人性和温暖的,充盈着人性的关爱和智慧的光辉,并积淀成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类活动的精华。

就字面意义而言,文化更侧重于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长期社会活动的产物,因此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晶,又反过来影响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医学与文化息息相关,甚至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仁”是中国儒学的基石。其核心之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铸成了“对待患者如亲人”,“换位思考”的医学行为准则,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已深深植根于医学活动中。

早在我国殷商甲骨文字中,就有疾口、疾言、疾齿、龋病等50多种与口腔疾病有关的卜辞,甲骨文中“龋”字是牙齿生虫的象形,这是世界病学史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内经·素问》介绍了恒牙的萌出时间,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记载“孕见兔而缺唇”是我国关于唇裂记载之始。东汉张仲景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口医学专著《口齿论》。据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以雄黄、葶苈,上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这就是失活牙髓的方法,雄黄即三硫化砷,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用砷剂治疗龋齿的方法。到了唐代,《唐本草》记载了中国最早应用汞合金充填牙齿的方法。辽代驸马墓的随葬品中出土了两把骨柄牙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牙刷;而《太平圣惠方》记载了我国最早记录的牙再植术,也是世界上关于牙齿再植术的最早记载。孟子曾说:“无伤也,乃是仁术也”。此处所指的“无伤”可以理解为,对人,无论在精神上或在肉体上均应做到没有“伤害”。近年来发展和被重视的“人文医学”、“微创医学”、“精准医学”均符合“无伤”精神。

文化之于口腔医学是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统一,是精神和物质的无间融合,是技术向艺术的自然升华,是医学科技向更高境界跃升的必由之路。

璀璨的人类文明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口腔医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命力,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方法,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我国口腔医学发展,是口腔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容,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时尚牙医》:您认为口腔文化的工作目的是怎样的?

刘福祥:我们医生的固有观念,是围绕具体疾病开展诊疗活动,这当然是口腔医疗最基本的出发点。但是从口腔文化的角度,我们还应看到口腔疾病本身之外,造成疾病的社会生活方式,探究造成疾病的社会行为原因,提出和改进解决之道,促进健康对人类和文化活动的反哺和升华,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旨在提供一个文化层面交流与呈现的平台,通过医学与文化的交融,提升口腔专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通过口腔学者和文化学者的共同努力,滋养丰富口腔医学的文化内涵,充实口腔文化的医学科学魅力。发掘口腔健康的科学与文化禀赋,为国家全民口腔健康做出贡献。

《时尚牙医》:口腔医学的属性和口腔文化的发展愿景是怎样的?

刘福祥:从人类口腔健康来看,口腔医学具有社会学和生物学两重属性。口腔的社会学属性:它涵盖了全生命过程、全行为空间、全社会范畴、全医疗流程的人类口腔健康管理、健康促进,从少数人、多数人到全民健康的社会学问题。而从口腔医疗来看:包括从牙病的止痛、治疗、牙颌系统构建、牙颌系统重建等生物医学内容,又是一个从改善症状、治疗疾病到增进个体健全、健康的生物学问题。

个人以为:口腔疾病,某种意义上是口腔行为疾病。发展口腔文化的真正愿景是通过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通过优秀中华文化的化育,通过群体文化习性和行为的升华等底层建构,构筑一个更广泛的与先进社会体系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康行为体系,涉及政府的政策方针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口腔医疗行业层面、患者层面,改善全民口腔健康行为,顺应社会和未来发展对社会公众的口腔健康需求。

《时尚牙医》:新型口腔医学和口腔健康活动包括哪些方面?

刘福祥: 一、儿童至成年时期-儿童颜面发育管理和牙颌系统辅助建构:儿童时期,牙颌系统随着发育的各个阶段而生长变化,由幼小到成年,牙列、骨骼肌肉、咬合关系、面颅形态等部分都有明显变化。这一时期口腔诊疗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恢复病损牙体、牙列的形态和功能,更应辅助牙颌与颜面的健康生长发育。

儿童常见的口腔疾患,如龋齿及其并发症、萌出发育异常以及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等,均会对儿童颌骨与咬合发育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面型异常及各种错颌畸形。

我国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2 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4.5%,较10年前上升了7.8%;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0.9%,较10年前上升了5.8%,且农村显著高于城市。

在这一阶段,我们通过一些医学方法、卫生健康知识宣教和行为干预,维持和促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口腔健康,包括预防治疗口腔疾患和发育异常,进行全程的口腔健康管理,辅助青少年发育成健全健康协调的牙颌系统与颜面部。比如时下“生命早期1000天的口腔健康服务”。

二、从成人以后到老年-牙合系统的修复与重建: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提出“8020”牙齿健康的标准。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然而牙周病、龋损、外伤导致的牙齿缺失,高度困扰着中年特别是老年口腔健康,甚至导致老年人因失牙损失咀嚼功能。如果患者及早就医,尽早中断疾病对牙颌系统的破坏、保护天然牙,积极进行牙合系统的修复重建,在生命全程拥有健全的牙颌系统和咀嚼功能,保障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摄入,从而达到保护促进全身健康,保护社会劳动力、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中提出,要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强化规范诊疗,促进医防协同,推动实现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全生命周期健康战略的提出成为慢性病防控的关键契机。以牙颌系统重建为核心、加强全生命周期中老年时段的口腔健康管理,契合时下社会公众健康发展要求。社会各界应积极持续的开展口腔疾病防治宣教,鼓励公众早预防、早治疗口腔疾病。口腔医学界应积极创新临床技术和医疗服务,拓展口腔医疗资源,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减少疾病导致的牙颌系统破坏和咀嚼功能损失,切实推进目标人群的牙颌系统重建,保障中老年患者的口腔健康。

三、感染性疾病控制:口腔感染性疾病,如典型的龋齿和牙周病等。主要由致病菌感染,导致牙体牙周组织破坏。长期、慢性、极高的患病率、广泛的破坏性和不能自身恢复是其特点。现代医学针对不同的感染性疾病有相应的医疗方法。口腔感染性疾病是一种需要群体性控制的疾病,充分体现“上医治未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预防和防治方式的文化认同十分重要。改善群体的健康行为,将疾病预防融入到个体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构建对口腔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社会和文化能力。在未来数字社会,在人们的数字生活行为中,融入先进、高效、简捷、成为日常行为的预防措施,是有效解决口腔感染性疾病的努力方向。同时我们提倡口腔感染性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将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控制重心从治疗转向预防,从医学预防转向日常健康行为,从日常健康行为转向良好生活方式和文化自觉。

用社会和文化视角观察口腔医学,我们应将疾病的控制关口前移,重视口腔病预防,改善生活行为、口腔卫生习惯和公众的文化观念。例如要改变“牙不疼就是牙健康”的观念。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的牙体、牙周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齿过早缺失的主要元凶。在牙体、牙周疾病缓慢持续的破坏过程中,患者常常自己不能感知症状、忽视口腔疾病的严重性,等他有明确症状就医时,治疗效果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治疗价值。世界卫生组织把牙周病列为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牙疼不是病”的观念也应彻底摒弃。

另一个例子是,具有精神依赖性物质槟榔与口腔癌的关系,因嚼槟榔患口腔癌的案例屡见不鲜。小小的槟榔的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和文化原因。所以口腔疾病的控制、特别是关联社会、文化、行为和群体的口腔疾病的控制,除了医学问题,我们也应看到群体行为、文化因素的问题。

四、口腔健康管理:近年来,伴随现代医学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口腔医疗不断创新发展。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医学的重心也从治疗疾病逐渐向维护健康状态转移,我国口腔健康管理理念、流程和方案的逐渐系统化,依托制订的不同年龄层相应的口腔健康指南、新兴口腔护理用品、多年口腔健康公众教育,口腔健康管理越来越成为当下口腔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上述四个方面的共同特征是,除了本身是医学问题,还涉及巨大的群体并密切伴随社会行为,甚至固化成对公众群体健康和国民身体素质健康要求相违背的负面生活习性、文化现象和社会习俗,以至于口腔医学可治疗有限人群的口腔病,但对离开医疗视线的患者和全体国民的口腔疾病的控制却力不从心,这给我们重新认知口腔疾病和建立新的口腔医学体系提供了思路。

《时尚牙医》:随着口腔医疗进入口腔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全新的时代?

刘福祥:全球正进入一个数字化口腔的新纪元,这不是一个个碎片化的技术革新,而是一场改天换地的技术革命,是人类第四次产业革命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口腔医学带来无限机遇。数字技术让口腔健康全民化、口腔医疗智能化、口腔服务平民化。数字技术让新时代的牙医实现从孤立的牙医(手工业平台)、到合作的牙医(大工业平台)、到智能互联牙医(智能互联平台)的转变和升级。数字技术将提高全民牙病防治能力、提升牙病诊疗水平,促进全民口腔健康。数字技术将全面促进口腔装备行业技术换代,使口腔医疗装备和器材成本大幅度下降,降低全民口腔健康的社会成本。

面对数字时代,我们要建立优化存量、创新增量;跨技术代次、跨需求代次、跨经济代次、跨医学科学和文化的鸿沟,具有鲜明科技和优秀文化特征的全新口腔医疗体系,有效解决全体国民的口腔健康问题,有效应对中国的口腔医疗升级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口腔医疗增量市场、发达国家的口腔医疗换代市场的需求,建立数字技术和优秀文化支撑的人类口腔健康共同体。

《时尚牙医》:口腔文化专委会近期和未来会关注哪些方面?

刘福祥:在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专委会全体会员在口腔文化领域积极探索:1、我们策划启动了中国口腔文化工程,关注百年大变局之中国口腔工业、医疗、教育、科技和人文的时代风貌,提炼时代口腔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人文精粹,凝集时代口腔人的智慧、创造和奉献的汗水,擘画这个领域的时代全景图,留下这个辉煌时代的真实记录,留下这段历史。2、风起于青萍之末,口腔文化缘起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活动。我们发起了口腔科技、服务、文化走基层进万家活动,鼓励先进的口腔医疗技术,口腔医疗服务和口腔文化活动进入到基层医疗机构、校园、工矿、农村和社区,广泛持久的为更广大的基层口腔医学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服务,为先进口腔文化的形成和普及、文化口腔的建立,公众新型口腔健康行为习性的养成播下种子,从中获得口腔文化发展的养分和力量。3、创办杂志、发展微信群、多家媒体矩阵等平台,利用新闻、时事报道、口腔大事件述评、先进人物事迹和企业传记等推动口腔先进文化在行业内传播,积极推动广大会员以诗歌、书法、散文、笔会、文艺演出等艺术形式开展群众性的口腔文化活动。4、启动口腔工业文化遗存建设工作。在口腔医学告别工业时代、迈入数字时代的历史时刻,努力拓展“世界口腔器材博物馆”这一工业时代世界口腔医学装备历史遗存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局观回溯工业革命的过去、瞻望数字革命的未来,召唤口腔医学中国军团积极投身数字口腔医学主战场。5、我们还将与更多同道一起积极探索用高科技高文化双轮驱动口腔医学发展的前进之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凝聚工业和数字文明的文化精髓,富集口腔医学行业的人文精粹。汇聚成促进口腔医学科学发展的文化驱动力,使中国口腔医学发展具有文化和科技双重驱动力。

我们的力量和贡献虽然渺小,但我们愿意用奋斗、用口腔行业的小小浪花澎湃中华优秀文化的沧海。

( 全文经《时尚牙医》杂志授权转载发布,版权归《时尚牙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口腔文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3211286(微信同号)

邮箱: kqwh99@163.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