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人物
陈 波

陈波: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资深修复医师、主治医师;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
擅长领域:CAD/CAM即刻全瓷修复、牙体与牙色美学修复;牙体牙髓病、根尖周病治疗;口腔固定修复、活动义齿修复、微创修复等。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并先后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进修学习。钻研牙齿美容修复10余年,精通全瓷修复,牙体美学修复,牙体牙髓、牙周病治疗,对于口腔固定修复,活动义齿修复、微创修复及吸附性全口义齿修复有多年临床经验;在口内及修复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多年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以及耐心亲切的服务,深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和信赖。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广为传颂:“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段话的最好诠释,莫过于特鲁多医生自己的话,“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
治愈、帮助、安慰,对于医学和医生来说,是沉甸甸的6个字。
5月初,在赵广军生命热线YY直播室内,暨南大学穗华口腔医院资深修复医师陈波医生用这段话开头,和听众分享了一段温情的门诊小故事和自己的医学心得。
七岁孩子的拔牙故事
一天,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7岁的儿子阿青找到陈波医生,要求她给孩子拨牙。大咧咧的父亲丝毫没有注意到孩子正畏畏缩缩地躲在一边,用紧张地的眼神盯着陌生的牙椅和闪着金属光泽的器械。
父亲粗暴地拉过孩子,按在牙椅上说:“上次拨牙就是这样按着拨掉的!”
陈波没有按照这位父亲要求急于拔牙。她观察片刻后提醒说,“不用这样按着孩子,(这)会对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的!”
轻声和孩子说了几句话后,陈波用朋友的口吻邀请孩子一起参观医院,给他介绍一些牙齿方面的常识。听到孩子说心里没有准备好,下次来拨时,她还和孩子拉了勾,约定了下次拨牙的时间。
陈波医生(左一)和患者在一起
孩子再次来到陈波医生诊室时,很主动地按照约定爬上牙椅,还悄悄告诉她,打针轻一点,我还是有点怕了!陈波知道孩子心理还没有完全消除“怕”字,只不过更怕父亲逼迫。放下本来已经准备好的器械,她带着孩子去其他诊室旁观拨牙过程,并告诉孩子乳牙就像快要脱落的果子,现在我们只是帮助它在该掉的时候快点掉下来,以免发生其他意外罢了!
为了安抚孩子,陈波还让孩子的父亲暂时离开诊室,自己指导孩子完全放松了下来,仅仅几秒钟就拔掉了孩子的乳牙。
“一点也不痛!陈阿姨您太棒了!”孩子毫不吝啬地赞美陈波。
陈波和阿青一家就此成了朋友,还成了他们一大家人的“家庭医生”,无论谁有了口腔健康上的疑问,首先想到的,都是陈波医生。
技术之外的温情
“其实就一分钟的事,你这么做不怕浪费时间吗?”
面对大家的不解,陈波看得更远,也想得更多。她认为快有时就是慢,慢有时才是快!“我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和孩子沟通,但赢得了孩子的信任,他今后一生就不再害怕医生了!有时候父母的武断做法看起来马上解决了问题,却很容易让孩子以后都恐惧去医院,害怕医生!这不是牙疼不疼的问题,而是白大褂在他的内心留下了阴影,要知道,内心的恐惧比病痛更严重、更长久。”
陈波希望所有带孩子看病的家长都要多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也许一个不适当的动作,就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心理阴影。
陈波医生(左一)通过网络和患者交流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既是特鲁多医师的心灵彻悟,也揭示了医学的真谛。医学具有不可逾越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偶然性。只有约1/3的疾病医学有办法对付,医生永远也无法全知全能,永远也无法包治百病,惟有保持敬畏之心、慈爱之心去面对,力求抚慰更多的病人,提供更多的帮助。而这种人文关怀,就是医学人文的真谛所在。
多年的临床工作,让陈波对医学人文感受颇深,她认为给病人以援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陈波说,医学的作用只是帮助病人,不必渲染和夸大其“神奇”。牙痛谁都能治疗,但治疗的过程和体验是不同的。技术之外,更需要医生用温情去帮助病人,要有同理心。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效果肯定不一样。
医生当然应该凭借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积累“去治愈”,但也要意识到“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所以,“医生都要学会安慰患者,这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决不能敷衍了事。不应该因为自己很忙,就忽略了和病人的沟通。”陈波说。
陈波医生参加学术论坛
作者简介:肖金

广州暨大附属穗华口腔医院党支部书记、新闻主任,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口腔文化专委会常委;曾在解放军、武警部队医院负责宣传工作,获好新闻奖;曾被《健康时报》等报刊评为优秀特约记者、通讯员,策划和推出多项报道与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