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文化网 行业观察 “口腔正畸”最近有点烦 |行业观察

“口腔正畸”最近有点烦 |行业观察

广告位

题图︱电影《夏洛特烦恼》截图

文︱《口腔观察》谷雨

编辑︱芒种

版式︱映日

口腔正畸与种植牙、儿牙共同构成了口腔医疗机构的核心业务板块。最近几年,正畸逐步由儿童和青少年向成人拓展,市场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尤其是隐形正畸,更是借机在口腔产业链上下游频频布局,掀起热潮。眼下的正畸行业,上游有隐适美、时代天使、正雅齿科等重兵屯守,下游有通策医疗、牙博士、瑞尔齿科、齐美矫正等大型口腔连锁稳步推进。正畸业绩不俗,即使在口腔医疗机构,正畸贡献的产值也大都位居前两位,处于不可或缺甚至主导地位。

灼识咨询今年4月11日发布《2022年全球及中国隐形矫治行业蓝皮书》指出,中国是全球正畸市场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3%;其中隐形矫治市场由2015年的17亿元爆发式增长至2021年的131亿元(约2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

正畸由此得到资本的重点关注。据《口腔观察》新媒体梳理,仅2021年,就有北京泰康投资、红杉中国、元璟资本、国药资本等一线投资机构在口腔正畸行业投入重金,投资对象包括正雅齿科、齐美矫正、牙领科技、微云人工智能、悦笑科技等,涵盖了上游器械及下游的医疗服务机构。

一手拿钱、一手握着庞大市场的口腔正畸行业,完全应该是一路“躺赢”,岁月静好的状态。但开年以来,违规宣传受罚、过度营销受质疑、医患纷争陆续被披露,种种困扰纷至沓来,让口腔正畸很是“闹心”。

聚光灯下的窘迫

春天快要过完的时候,正埋头拓展市场的口腔正畸被突然拉到聚光灯下。

先是隐形正畸。3月20日,MCN机构上海趣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趣摩文化”)因为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被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45万元。这一事件涉及的正是正畸品牌正雅齿科的隐形牙套产品。据媒体称,2020年末,趣摩文化与正雅齿科签订了一笔订单,内容大致是由前者为后者的隐形牙套在小红书上开展推广。趣摩文化最终完成的推广图文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8)》而踩到监管红线,受到处罚。

正雅齿科在业内并非无名之辈。天眼查显示,正雅齿科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数字化口腔正畸技术服务和隐形矫治产品研发。就在处罚通知下发的同一天,正雅齿科刚刚宣布完成D轮融资,融资金额达5亿元。该公司负责人此间曾透露,正雅2021年收治病例约8万例,在国内隐形矫治市场的占有率接近20%。以此数据看,正雅仅次于隐适美和时代天使,是隐形正畸行业前三甲的存在。产品科技含量高,领先行业,又刚刚获得巨额融资,其推广方式却因为违规被罚,想来难免也有几分尴尬与心烦。

时隔不久,这样的烦恼又落在了传统正畸的头上。5月初,《中国新闻周刊》刊发了一篇题为《三岁孩子每天戴牙套12小时,谁在贩卖焦虑?》的文章。文章对一些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低龄矫治现状表现出担忧,对向3岁及以下幼儿开展牙齿矫正持谨慎态度。接受该刊记者访谈的正畸专家也表示,(在低龄正畸上)有些儿童口腔诊所夸大幼儿的状况,是在“贩卖焦虑”。

儿童正畸低龄化尤其是幼儿正畸究竟是学术话题,还是营销走偏了方向,非行业人士无从置喙。但把“正畸低龄化”这个多少带点学术性质的话题放在大众媒体上去讨论,绝非机构运营者们愿意看到的。(他们担心一旦公众片面地把“违规早期矫治”和应该开展的“早期矫治”搞混淆,会伤害行业健康发展。)

正畸的烦恼没有就此结束。5月9日和11日,浙江广电总台连续两次报道了杭州一位患者因口腔矫正失败和杭州某口腔机构发生纠纷的事情经过。因为双方意见不一,直到见诸报端,这件事情也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中国新闻周刊》5月份的另一篇报道中也详尽描述了一位正畸患者因治疗方案不准确而失败的求医经历。

站在聚光灯下的口腔正畸成为大家评头论足的对象。如此“闹心”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恐怕谁也很难彻底说清。但梳理近期媒体关于正畸的相关报道,我们还是可以略窥一二。

如前文所述,我国是目前全球正畸市场发展最快的地区。比这个更让市场兴奋的是,我国正畸市场还有巨大的挖掘空间。据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调查发现,我国错颌畸形的发病率在70%左右。这意味着有10.37亿人可能存在矫正牙齿的需求,即使考虑到适龄性、矫治意愿等因素,这一数据也在5亿左右,而据中日友好医院统计,2021年我国正畸病例仅为400万例。

另外,利润也是正畸行业的亮点。据隐形正畸技术和隐形矫治器生产企业、上市公司时代天使的财报显示,2021年该公司全年收入达到人民币12.72亿元,同比增长55.7%;净利润达到人民币2.86亿元,同比增长89.2%。

众多一线投资机构布局口腔正畸,2021年中,近10家和口腔正畸关联的机构获得投资。今年一季度,正雅齿科和牙领科技再次获得融资。

庞大的市场需求,海量的资本进入,在推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今年“5·15世界正畸日”期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委会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主任金作林教授在媒体发表了以《破解正畸行业难题,治理从源头开始》为题的专题文章。金作林教授认为,“由于正畸的巨大需求,市场出现很多乱象。”比如一些正畸广告过度夸大的宣传,使得广大患者对某些正畸治疗认识不清;而在厂商以及一些非正畸专业人士的逐利推动下,某些不必要甚至不合理的治疗不断显现,(这就让)很多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呈高发态势。

难翻的“坎”

3月下旬趣摩文化被监管部门处罚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因为推广方式不当,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其背后还涉及到隐形正畸们正在尝试的一种商业模式,即DT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这种模式是指跳过下游医疗服务机构,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据中国网财经报道,正雅齿科此前正在尝试“DTC”模式。

显而易见,在海量的市场需求下,DTC模式一旦成功,必将为上游企业带来可观的增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隐形正畸品牌摆脱正畸医生极度匮乏而需求被抑制的现状。

即使媒体猜测属实,正雅齿科也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正畸企业。国内较早直接面对消费者开展隐形正畸销售的“VV微微一笑”自2020年起就开始采用Toc方式拓展市场。2021年9月,该机构被美国隐形矫正品牌+平台vvsmile并购。此外,2022年1月,口腔上游企业现代牙科(03600.HK)旗下的青椒美牙和美图公司达成合作,透过美图秀秀及美图相机的展现来助力市场业务发展,为有意轻矫的终端用户解决其需要,并通过线上平台跟进疗程,辅以注册牙医全程参与。照此描述,青椒美牙显然也属意于DTC模式。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DTC模式是一道很难翻的“坎”。

据动脉网梳理,DTC兴起和发展于国外。美国远程正畸公司SmileDirectClub(SDC)、德国的隐形正畸企业美洁高都采用该模式,其核心是绕过医生,让患者可以用更便宜的费用买到隐形牙套。但DTC直销模式即使在美国也饱受争议,被牙医所抵制。金作林教授在前述文章里认为隐形矫治技术是一门新技术,需要重新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于临床。他还指出,这种高端技术的背后往往需要更加专业的理论去指导,需要更加专业的医师去治疗。如果把治疗的效果交给矫治器生产厂家,(容易导致)健康问题频出、医疗纠纷不断。

实际上,包括隐适美、时代天使、正雅齿科等在内的隐形正畸头部企业主体上还是采取To Doctor模式,即通过医生或口腔医疗机构进行销售,毕竟“患者首先认可的是牙医,对牙医的信任才会选择他们推荐的隐形牙套品牌。”一位口腔行业投资人表示,“对于国内市场来说,To Doctor仍会是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流商业模式。”

事实似乎也在朝这一方向发展。被svmile收购的VV微微一笑目前正在以建立互联网医院结合线下医疗机构的形式开展业务,现代牙科近日就青椒美牙品牌与瑞尔齿科达成合作,试图通过瑞尔连锁门店来拓展市场。

双向困扰

深受困扰的还有正畸医师和接受口腔矫治的患者们。

我国虽然有5亿人左右的口腔正畸需求,但从2021年400万余病例就可以看出,口腔正畸的就诊率并不高。

照常理,这种时候极其需要行业的正确引导。可惜实际情况令人担忧,近期频频爆出负面案例和一些违规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偏,很可能持续影响行业的良性发展。

多位口腔医生认为,目前社会面上有很多信息和医生想要传达的内容相悖。比如部分网红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所谓的科普或经验分享,其知识的准确性没有经过专业人士指导,准确率有多高值得商榷,参考性有多强也有待验证。这样的信息能对患者产生多大帮助,不问而知。

正畸乱象可能给行业带来的负面效应让口腔医生们深感困扰。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口腔医生向《口腔观察》新媒体表示,近期媒体对口腔矫治的报道披露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在向公众表达观点时,有些媒体措辞不太妥当,容易出现“一棍子扫掉一片”的情况,希望媒体在报道时可以更准确和严谨一些。他举例说,目前口腔矫治确实存在过度早期矫治和不规范早期矫治的情况,但也要意识到早期矫治并不违背医学准则。“不是越早越好,但也不是不该早矫。”他的一位同行显然也赞成这一观点。

其实比医生们还困惑的是患者。

中日友好医院的牙科主任医师徐宝华因为在会诊中接触到的失败案例和治疗需求越来越多,索性开设了“二次矫正门诊。”他最近的二次矫正患者中,有一位是在接受口腔矫治三年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出现牙龈萎缩,牙槽骨消失半截且几乎是不可逆的现象的。而这位患者当初接受矫治时并没有意识到整牙不是普通消费行为,她的初衷只是改善容貌。在知之不多的情况下接受正畸的患者并不少见,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主要依靠互联网来了解正畸信息和不知道正畸也需要排查适应症的患者。

双向困惑的后面,其实是合规性问题。这值得行业人士特别关注。

比如隐形正畸的DTC模式就受到口腔正畸医生的集体质疑。他们认为隐形矫正首先是医疗行为,一定要由医生来做,跳过医生的方式看起来省钱省力,但存在很多隐患,比如牙根、牙周治疗的问题。另一面,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隐形牙套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受到国家相关法规的严格监管,患者只能从医疗机构获得这一产品。

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是2021年8月1日,中华口腔医学会公开发布声明,强烈反对和抵制无医疗资质的人员从事口腔美容活动,明确指出对牙齿的处置属于医疗行为,不存在“非医疗美牙”的概念。这一事件就直指口腔美容的合规性,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金作林教授看来,我国正畸从业医师的稀缺和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导致不规范、不合理和不必要矫治产生的因素之一。我国目前每10万人中正畸从业医师仅有0.4~0.7人,而美国每10万人中的专科正畸医师则为3.3人。巨大的临床需求下,不具备正畸技术水平的医师必然会影响正畸效果和满意度,引发医疗纠纷。

行业普遍警醒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多个层面落实合规性问题。据媒体披露,卫健委不久前发布《开展2022年度全国民营医院专项巡查行动》的通知,要求自2022年3月起,组织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民营医院专项巡查行动。4月11日,江苏省出台《商业广告代言行为监管执法指南》,禁止以“种草”变相发布广告,直接堵死了隐形矫治DTC模式的推广之路。

由此看来,口腔正畸行业在多方协力下终将回归正轨,眼下的这些困扰,无非是“成长的烦恼”罢了。

关注口腔观察 微信公众号(kqgc618)了解更多行业精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口腔文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3211286(微信同号)

邮箱: kqwh99@163.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