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文化网 文学艺术 李存荣:关注可操作的“齿文化”载体作用 ——读《风雅颂齿韵》有感 

李存荣:关注可操作的“齿文化”载体作用 ——读《风雅颂齿韵》有感 

广告位

文|/李存荣 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作者简介:李存荣,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现任国家卫健委全国儿童口腔预防保健项目专家委员会顾问。原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口腔卫生保健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预防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口腔预防保健专委会常委、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预防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客座副教授。长期从事口腔预防医学、口腔公共卫生和项目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擅长口腔健康个性化设计和监护、口气诊疗、龋病和牙周疾病预防诊疗适宜技术。参与编写《口腔卫生保健丛书》、《现代口腔社会医学论坛》、《儿童青少年卫生学》、《口腔公共卫生》等多部专业书籍,参与国家和主持上海口腔卫生研究和调研项目10多项。)

我荣幸地拜读了 卞金有教授编著的《风雅颂齿韵》大著 。一位耄耋医者以一己之力搭建“忠贞口齿人文书院”平台,并以此文作为开启之金钥匙,意在遵循祖训,秉承质疑、问难、辩论之精神,探讨口腔健康科学人文之源,发掘中华口齿人文脉络之瑰宝与世界多元文化中口齿人文之印迹。切问而近思,发出唯有此“才能促使口齿人文素养知行合一之形成,促进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之提升,生命质量之提高”的呼喊。诚如他的挚友张永鑫教授所言,他是一位“知者似水达理而周流不滞,仁者如山安义而厚重不迁”的学者。我感慨卞教授在耄耋之年,依然不忘初心,花了10年功夫,把散落的无人问津的伤感齿诗汇聚成这部大著,实在是令人敬佩。中学时代我就喜欢诗词歌赋,现在读到这本荟萃历代文人雅士的“齿诗”既被震撼到了,又感到一种巨大的无奈心情,随之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风雅颂齿韵》是一部千年历代文人雅士的齿诗荟萃,吟唱了饱受牙病苦痛的齿殇之歌。在诗人眼里,“齿落”恰如珍珠坠入玉盘,还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韵律,好凄美呀!在民众心中却是“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也绝不是一件开心浪漫的事。大量的古代传统医学文献也表明,古人对口腔医疗卫生保健是极为重视的,一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千年悖论现象,鉴赏古人“齿诗”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可否从以下二条线的角度去鉴赏与思考:

先秦汉魏、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大约有200多位大诗人,几乎一生都饱受牙病的痛苦折磨,留下了600多首齿诗,吟唱了饱受牙病苦痛的齿殇之歌。尤其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他85年的生命中竟有40多年牙病苦难史,“甘寒虽遶齿”(牙齿过敏),“齿根浮动叹吾衰”(牙齿松动),“耄齿觉衰蹉已晚”(牙齿已无法挽回),齿痛的体验撞击了他的心灵,书写出了161首吟脍炙人口吟诵齿痛的诗篇。

公元前1100年的《礼记》就有记载口齿人文的名言警句,如“鸡初鸣咸盥漱”,就是每天鸡叫头遍,起床后用盐水漱口,最早把清洁口腔作为家庭礼数的一种基本礼仪。在认识口腔疾病方面:《黄帝内经》中对龋病、牙周病、口唇病、口疮、口糜等疾病都有论述,认为口腔器官病变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盛衰有必然联系,也就是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关系密切,这种观点至今看来仍具有先见性。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两处涉及口齿病症,其一“狐惑病”(现代称为眼、口、生殖器综合症);其二“小儿疳虫蚀齿方”中的雄黄是含砷的失活剂,西方要到1836年才开始用含砷的失活剂。魏晋时期嵇康《养生论》中记载有“齿居晋而黄”,他观察到山西有些地方的人牙齿是黄的(氟斑牙),是最早记载氟斑牙的人。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其中涉略口病、舌病、唇病、齿病、面药五个方面内容,都与现代口腔颌面部疾病有关;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方》就有牙结石的详细记载,对龈上和龈下牙结石都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并能施行“钳刀”器具剔除牙结石的疗法。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口齿论)》,尤其对龋齿、牙周疾病的发生、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有了高度认识。在口腔卫生保健用品方面:《礼记》也有“毋刺齿”的描述,这是我国最早的“剔牙”文字的描述,1954年在洛阳古墓出土的8枚骨质牙签实物,证明了2300年前古人就有剔牙的习俗了,此后在汉代、唐宋明清文献中都有“牙签”的记载。南北朝梁代刘峻《类苑》中首见对牙粉研究的记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牙粉。宋代苏轼《东坡杂记》中谈到的饮茶及漱口防龋方法,现代科学证明,茶叶中的氟和茶多酚具有防龋固齿的作用。我国考古实物见证,唐宋年间(迄今1400多年)就有了植毛牙刷,比欧洲1687年才出现牙刷要早了1000多年。牙刷、牙粉、牙签、饮茶的发明、发现和使用的史料,表明从古时候起就开启重视口腔卫生保健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人类口腔健康的重大贡献

如上所述,产生了一个令我感到困惑的问题。按理说先秦汉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文人雅士,完全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古医书和文献的,寻求医治牙病和采取自我口腔保健措施也是不怎么困难的,但事实上都基本采取了隐忍牙痛之苦的态度,有感而发地写下了“齿暮”之歌,以表达乐观面对现实,自我安慰,从中寻找乐趣的豪放精神。

直至当今社会生活中隐忍“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小孩牙齿反正要换,坏了不补也没有关系”、“老了掉牙齿是正常的,牙齿太好要嚼子孙的”等说法在民间还是流传很广。还记得那些年的全国爱牙日活动,有些省市利用教师节特别设置“教师免费服务卡”,结果能持卡按时接受服务的教师却是很少。20世纪90年代末,我参加了一次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在山东曲阜举办的会议活动,期间我询问与会的孔子七十二代孙,“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儒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被历代君王尊崇,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的形成和传承。他老人家有没有对牙齿卫生保健也有一些论述?”,这位七十二代孙回答说,“也真被你问倒了,我家老祖宗面部七瘘,齿瘘、耳瘘、鼻瘘……,个人卫生是不好的”(这段话至今我印象深刻)。我心想,老祖宗都没把牙病当回事,“齿文化”也没能被历代君王所推崇,缺少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依旧是“小众”文化,那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也是深受齿痛之苦而隐忍,“牙痛不是病”习俗流传至今未绝。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牙防指导组成立(至2007年4月撤销)以来,我国始终把口腔健康教育活动作为重要的抓手,利用多种媒体加强对民众的口腔健康教育普及力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遇到难以深入的瓶颈问题。相关调查表明,一方面民众是对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传播持欢迎和急切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往往以很快的速度被遗忘,能够真正努力践行改变自己行为的并不乐观,能够传承下一代就更是少之又少。该如何改变此种现象?我想,一个重要的检视角度,就是特别关注“人文与文化”问题,寻找“齿文化”的传播载体,以民风民俗的形式流传和传承。

文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他所著《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人文的基本含义又是什么?《辞海》(2009版)将“人文”定义为“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把文化现象看成是一种用来解释制度、信仰、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并借助语言、文字、行为、艺术和物质形式等文化载体,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得以发展、积淀和传承。“齿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也需要借助某种“可操作的”文化载体,把知识变成观念,经过历史的打磨和积淀,推动观念成为一种信仰,进而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方式实现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可操作的”文化载体,推动观念成为一种信仰,以“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方式实现传承的案例是有很多的。案例一,民间有替换下来的乳牙如何处理的说法,“上面的乳牙往床下扔,下面的乳牙往屋顶上扔”,其传播的观念是“祈祷新萌出的恒牙能顺利长出”。“可操作的”文化载体是屋顶和床下,形成了一种在民众中代代相传的习俗。案例二,流传至今影响比较大的传统习俗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传播的观念分别是“春节:祈岁祭祀、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祈年纳福等”;“清明节: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弘扬孝道等”;“端午节:祭拜龙祖、祈福辟邪、纪念屈原等”;“中秋节:思念故土、阖家团圆、祈盼丰收等”。“可操作的”文化载体分别是“春节:张贴春联、拜神祭祖、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烟花爆竹等”;“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游玩等”;“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中秋节:吃月饼、赏桂花、玩花灯等”。仅从以上这些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可操作的”文化载体,在传播某种观念,使之成为能在民众中代代相传习俗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医学人文的传播,应关注“可操作的”文化载体作用。把一些医疗检查器具从医疗部门解放出来,作为传播某种观念的“可操作的”文化载体,可能也有了数十、上百年的历史。比如,体温计、血压测量仪原本都是医生用的检查器具,现在都成了一般家庭可以掌握的技术了。又比如,波士顿妇女卫生书选《我们的身体与我们自己》(1973年美国),指出,妇女运动明确要求每个人都可以用阴道内窥镜进行子宫颈的自我检查。再比如,血糖检测仪也成为了家庭卫生保健的常用工具。最近,新冠病毒疫情横行,欧洲已开发出家庭用的“新冠自测仪(BIOSYNEX Autotest COVID-19)”,售价10欧元不到。这种“可操作的”文化载体,都承载着相应的知识和观念的传播效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齿文化”传播又该如何去寻找“可操作的”文化载体呢?现在可以用显微镜检视软垢中细菌,并通过屏幕给受众观看,这样传播的知识观念自然是深刻也生动的多,但还是存在不能成为家庭用的检视仪器,其传播效用还是有限的问题。过去我们在开展大型口腔卫生保健咨询活动时,经常会碰到民众提出,要求给他医生用的“口腔三件套”检查器具,医生一般都会回答不能给,理由是“给你使用不安全”。我想说,现在是时候该考虑,关注“可操作的”文化载体在传播知识和观念,促进知识变为观念,推动观念成为一种信念,进而以一种民风民俗方式实现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需要反思,为什么“口腔三件套”不能从医疗部门解放出来的问题,还需要思考,如何去选择和研发一些适合家庭用的小型口腔卫生自检器具和仪器,发挥“可操作的”文化载体对传播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观念的效用。以国家推动的“全国爱牙日”活动为契机,推动“齿文化”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形式实现传承。

读《风雅颂齿韵》最大好处是给你启发与思考。不仅让人领略中华古齿诗的独领风骚的韵味,更让人领略历代大诗人“齿殇”的现身说法,记述着数千年遭受的齿痛苦难沧桑。时隔数千年,至今民众口齿人文意识依然是在沉睡与觉醒之中。这两年国家先后颁发了《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2019-2025年健康口腔行动方案》,发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号召,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提出了 “创新宣传形式和载体,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可及性,引导群众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的新要求。抓住发展新机遇再出发,转变观念,提炼传播核心观念,创新“齿文化”传播载体,奏响“人人需要口齿人文素养”之交响曲,应当成为共同的使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口腔文化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123211286(微信同号)

邮箱: kqwh99@163.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